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,下图中,大家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?
雨后密林里的三个鲜艳的小蘑菇?还有一棵小树苗?一个松果?
但是在孩子的眼中,他最关注的很可能是那只蘑菇上的小蚂蚁或者那只小蜘蛛。
在4到6岁之间,孩子会进入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,对于此时的孩子来说,“小事”也是“大事”。
如果不了解孩子这个特点,那么我们和孩子看似在聊科普,很有可能就是“鸡同鸭讲”,那孩子自然就不会感兴趣。
反过来,如果我们通过这些细小的信息对他们悉心引导,引发他们兴趣,从而去构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整体的认知,这就会很简单,也会很有效。
谈到科普,大家还会经常问这样几个问题:
现在科普的内容感觉好多都好深啊,很多我们大人都不懂,有时候照着书说出来孩子都理解不了,到底要怎么说? 孩子对这些枯燥的科普知识没什么兴趣啊,要怎么提高他学习这些内容的积极性啊?
的确,这也是很多儿童科普读物/课程存在的问题,我们太着急向孩子灌输知识点,而忽略了讲述过程。
最好的科普,就是先忘记“知识点”,而是全然地像孩子那样,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周围,这是什么?为什么会这样?我可以去哪里了解更多?
用孩子的视角、周边事物讲述-什么是细菌?
科普不是我们需要什么都懂,科普是我们愿意蹲下来、慢下来,牵着孩子的手一起体验一遍的过程。
1
这段时间,孩子们天天被关在家里,不看动画片那是不可能的。关键是,你的孩子都在看些什么样的动画片?
今天我来推荐一下这部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的“阿嘟白泽”科学启蒙动画——《这是什么》,一共100集,根据孩子成长的7大敏感期设计主题,每集1个知识,每个知识都有一个领域内的前沿科学家/专家参与制作,结合动画的制作手法,权威正确的同时通俗易懂,丰富孩子的感知经验,我看了都上瘾!
下面是个1分钟的课程混剪视频,可以先感受下形式和画风:
2
用有趣的方式点燃孩子
这个动画片的主人公叫白泽,他是一个喜欢说“阿嘟”的小男孩白泽,是一个热爱科学、有超强本领的卡通人物。
白泽和他的朋友
它圆头圆脑、小小的,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精神,像极了我们的孩子,自然就容易拉近孩子的距离,让孩子更感兴趣去了解白泽的探索故事。
而且第一视角让孩子们身临其境,自然也就更愿意看下去。
树底下的蚂蚁在干嘛?那么白泽搭上掘土机直接进入树根一探究竟。你看,这就是完全的孩子视角:我看到、听到、亲身体验到。
另外,考虑到这个系列是针对3-8岁的孩子,低幼孩子的学习是具象和反复的。
动画片会提供很多具体、实在的画面和例子,对于关键信息会不断地重复,来帮助孩子真正理解内化。
来看看这几个主题的实景解构。
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物,它在现实中到底长什么样?提高孩子的真实认知能力。
这是电梯
这是豆子
这是黑洞
这是隧道
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带着孩子生活,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,更加不该是理论知识的堆积,它就是从孩子视角,讲有趣有用有关的事情。
兴趣一定是最棒的老师,感兴趣了,我们就在孩子心里播下了这颗种子,这才是关键。
3
巧妙的科普“结构”设置
我还很喜欢这个课程的结构,每集5-8分钟,很好地帮助我们控制孩子的视频时间。
看似短小的一集,里面也是精心策划的。每集都分了四大板块:趣味导入~想象力空间~辨析空间~魔法力时刻,一步步带孩子走入神奇的科普世界。
版权声明:本站所提供的文章、图片等内容均为用户发布或互联网整理而来,仅供学习参考,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微信:bandu2000删除。如遇到下载链接失效,或者其他问题,请加微信:bandu2000客服看到信息会第一时间处理,更新链接或者补发。 谢谢理解!
发表评论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